图|视觉中国
曾几何时,“鸡娃”成了家长圈中的热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在竞争的焦虑下疯狂“鸡娃”,兴趣班报了一个又一个,考试排名掉了一点,整个家庭就将掀起一阵“血雨腥风”。而今,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对盲目的“鸡娃”可能造成的儿童心理健康危害有了更多认识,开始关注儿童身心健康的良性发展,注重亲子陪伴式成长,年轻父母圈中流行起了新的养娃方针——仪式感带娃。
小事清单正在流行
给日常生活以仪式感的生活理念在年轻人中流行已久,而且有不少人会非常坚定地执行生活中的仪式感。比如最近天气转冷即将入冬,就有网友分享了七条迎接冬季仪式感的清单,其中包括买一份热热的糖炒板栗,创建一张冬季歌单并在这一周的早晨播放,看一部冬季主题的电影并写下观后感等等,这些无所谓做不做的小事构成了生活仪式感的关键词。
在养育孩子这一方面,年轻人也将仪式感的理念代入进来。翻看现在年轻爸妈们在互联网上的晒娃日常简直不要太丰富,养育孩子的仪式感从孩子出生那一刻起就开始了,照片和视频是一定要拍摄的,还要留下充足的素材留到孩子满月宴上做成微电影播放,孩子在白纸上的涂鸦,仪式感父母也不会当成垃圾丢掉,而是分门别类地装订起来制作成册子,当成是孩子绘画技艺成长的记录。等到孩子大一些可以跟着大人出门玩耍了,更多具有仪式感的活动就安排上了,和孩子一起动手制作一个记录了特殊意义时刻的相框,和孩子一起去科技馆、剧院、美术馆,体验新奇的知识文化艺术生活,固定一个“新食物日”,带孩子尝试没有吃过的食材,和孩子一起做开心罐,把每一件开心的小事记录在纸上放在罐子里,等到年底了取出来一起看,早安和晚安及出门前的抱抱也都安排上了……
如何让带娃更有仪式感变成了一些亲子博主的流量密码,许多亲子类博主会与网友们分享仪式感带娃清单,“带着孩子做这50件小事告别夏天”“让家庭更有仪式感的10件小事”“带娃入秋的仪式感”“和爸爸妈妈一起做,12件小事提升家庭仪式感”“不花钱的过年仪式感治愈孩子一生”……
这些小事在以粗放管理理念来养娃的家长看来是可有可无的,给孩子的水果洗干净就行了,干啥还要花精力切个小兔子苹果摆个盘,孩子过生日带去饭店吃不就挺好,何必带着孩子在自己家里做蛋糕搞得到处脏兮兮?仪式感的生活当然要额外耗费心力,为啥宁愿麻烦点也要这样做?想要让家庭和孩子更加有幸福感是追求仪式感带娃哲学父母们的答案。
仪式感养娃也是疗愈自我
曾经很多新手父母在带娃时会不自主地陷入焦虑状态,不仅是对孩子未来成长充满了焦虑不安,对自身教育的方式与选择也充满了怀疑,别人家的孩子喜欢跳舞还参加比赛,那我是不是也应该让孩子去学去参加?这样未来更有竞争力。但我的孩子好像对跳舞没有兴趣,硬要孩子去学是不是不对?再多学点别的会不会更好呢?这种育儿焦虑和矛盾的心态让家长们陷入无效内卷的泥潭。
如今,年轻的父母们已经意识到了无头苍蝇一样的焦虑没用,带娃不是修炼,而是自己与孩子的一次共同成长,仪式感带娃不仅被认为是让家庭更幸福的小妙招,也被认为是父母治愈自身的一种方式,仪式感养娃说白了就是陪伴孩子做很多无关紧要但是又有趣的小事,在做这些小事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和亲密感,这种亲密情感是很多年轻父母在自己童年时期所缺乏的。此前在综艺节目《是女儿是妈妈》中,陶昕然与女儿的互动触动不少观众,陶昕然的童年是一场“魔鬼训练营”,母亲对她非常严厉,在陶昕然有了自己的女儿后,不愿意女儿再经历同样的痛苦,而选择了以更加温柔陪伴的方式教育孩子,“每次看到这里都深感震撼,陶昕然不仅是在教育女儿,更是在治愈小时候的自己。”
平凡的生活因为有了仪式感才变得充满了惊喜,家庭的仪式感不仅能让孩子的童年更幸福,也让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更加紧密。网友小希在分享自己的育儿经历时就表示自己的育儿是一场自愈之旅,“感觉自己小时候的心结也解开了,这可能就是生命延续的意义吧,让我再经历一次童年,重新把自己养一次”。
仪式感真的这么神奇吗
养娃过程中的焦虑不安,家庭成员之间的疏远,与孩子之间的争执,难道去做一件件仪式感小事就能起到神奇的调节作用吗?二级心理咨询师黄晓静认为,在传统的中式家庭教育中,含蓄深沉一直是主基调,“曾经的我们被教育一心只要扑在学习上就行,不要管其他的事,长大后的我们变得不擅长表达自己的情绪,不知道怎么样向他人传递善意和感情,总是那么的腼腆、羞怯,其实仪式感是平静生活的添加剂。”
黄晓静指出,在有仪式感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会更加自信,更加有力量,能够更轻松地表达自我,传递情感,“因为在仪式感的种种活动安排中,孩子获得了来自父母正向的爱和营养,包括了安全感、存在感、幸福感等等”。仪式感活动的安排不必复杂,可以是一次别有新意的生日,可以是出差在外的父亲及时地邮寄一份生日礼物,也可以是带着孩子一同为长辈过生日,在孩子生日前后带着他去做一次义工,或者一次孩子期待已久的游乐园一日游……“仪式感有着如此丰富的内容,甚至不需要昂贵的物质,说到底这就是一种高质量的陪伴,是对孩子的引领、倾听与互动,但它给孩子带来的就是生命力的一束光,成长中的深刻记忆,是获取成长的养分”。
黄晓静也分享了自己与孩子相处中的一个故事,“家里养的一只鹦鹉在因为气温骤降去世后,孩子十分伤心,我一边安慰孩子,一边带着他给鹦鹉做了一场小小的葬礼,把鹦鹉放在铁皮盒子里,放了日常的鸟食、几朵野花,我们一起把鹦鹉埋在了一棵树下。这种仪式感也是一种生命的教育。”
黄晓静认为,曾经家长育儿的观念更多的侧重于要孩子进步、奋斗,在学业等各类竞争中取得好成绩、好名次,但年轻一代家长的观念已经发生了改变,仪式感养娃的流行正是这种观念改变的反映,“孩子最重要的是在自己的一片田地里获得更好的成长,成长是立体的而非只是由成绩决定未来的,在儿童期通过安排种种仪式感活动与孩子一起感受,陪伴他获得更多的生命体验,让爱与被爱在仪式感中传递。”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沈昭
校对 徐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