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将如何开展分类改革?为何要这样改?专家解读→
2025-01-20 18:50:34

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近日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特别提到要“分类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具体分哪几类?为何要这样改?有哪些方向性的举措?戳视频↓来听专家解读。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理论研究所所长 姜朝晖:高等教育为什么要分类发展?长期以来高等教育这一块,它总体上是有一个同质化的倾向,大家都在同一个赛道上都想成为研究型大学,都想不断升格,所以现在导致了一个比较凸显的问题,千校一面、千人一面,就是高校培养的人和社会的需求,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脱节。

围绕这个问题,《纲要》提出将按照研究型、应用型、技能型等基本办学定位,区分综合性、特色化基本方向,明确各类高校发展定位,支持理工农医、人文社科、艺术体育等高校差异化发展。

浙江大学党委书记 任少波:也就是说要使得“金字塔”型这样的一种建设模式,变成“五指山”型,每一个“指”都应该有从基础到高端这样一个发展的通道。所有的高校不一定完全是三种类型,但是它确实是应该找到一个它的赛道、适宜的评价体系、适宜的资源保障体制机制。使得每一类高校都能够在各自的赛道上,能够放心赛跑,都能够冲向它的一个高峰。

建立分类管理 分类评价机制

同时,《纲要》还提出要建立分类管理、分类评价机制。根据不同类型高校功能定位、实际贡献、特色优势,建立资源配置激励机制,引导高校在不同领域不同赛道发挥优势、办出特色。那么怎么引导、怎么评价?

华南理工大学党委书记章熙春表示:

一个是要构建多元化、多层级分类标准,

二是健全分类评价制度,针对不同类型高校设计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

三是完善多元主体协同评价模式,推进教育外部评价与内部评价协同,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重庆市教育评估院院长刘云生表示,评价高校要运用多把尺子:

一方面,鉴于高校办学存在共性,需要一把统一的尺子进行衡量。

另一方面,还需要有类型的尺子,例如对于研究型高校,着重考察学术;对于技能型学校,则重点关注学生的技能水平。

此外,每所高校都有其独特之处,所以还需一把个性化的尺子。

将这三把尺子叠加起来,综合评价高校。同时,评价体系还要动态调整,不能一锤定音。比如这五年朝着某个方向发展,通过五年发展发现还有更多的特色,绝不要一分定终身。

此外,在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部分,《纲要》还提出,自主科学确定“双一流”标准,聚焦优势学科适度扩大“双一流”建设范围。完善质量、特色、贡献导向的监测评价体系,健全动态调整和多元投入机制,加大资源配置力度。

华南理工大学党委书记章熙春表示,避免入选高校和学科产生“一劳永逸”的心态,打破身份固化,做到有进有出、良性竞争,激发出高校和学科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促进高校办学水平持续攀升。

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能

面对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需求,如何加快推动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至关重要。《纲要》专门就“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能”做出部署,提出依托国家大学科技园打造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加强与各类技术转移转化平台和高新园区等的协同,搭建校企联合研发、概念验证、中试熟化等平台,建强技术转移转化等专业人才队伍。目前,各地也在探索相关做法。

前不久,上海一家空调企业开发了一款新产品,如何验证产品性能,让企业颇为头疼。依托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建设的上海国际绿色低碳概念验证中心,他们找到了复旦大学王丽娜老师团队,这一团队研制出的设备和实验方法,通过建立气温对人体舒适度及思维创造力测试平台,刚好能解决他们的难题。而这样的校企精准匹配,也得益于验证中心一支100余人的专业服务团队,他们架起了校企沟通的桥梁。

复旦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技术转移中心主任 仲实:这支专业服务团队通过市场化的眼光,选择复旦大学某一个领域的科研成果,放到概念验证平台,然后汇聚市场上的好的资源来看到这个成果,来投资这个成果。这个模式其实我们已经见到了很好的效果,除了在绿色低碳,我们还在大健康、新材料、精准医学上都合作了自己的概念验证中心。

除了这样的概念验证等平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全链条平台也在搭建。2024年9月,教育部在江苏启动了首个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其中生物医药分中心落户在了南京生物医药谷,这里集聚着1300余家生命健康领域企业。目前,来自高校的多个高水平研究团队正陆续入驻,东南大学顾忠泽教授主攻器官芯片技术,他告诉记者,这段时间,已经有多家企业找上了门。

东南大学教授 顾忠泽:一些大型的企业已经在纷纷跟我们对接,希望我们跟他们在这个平台上共同开展研究,能够加速高校成果转化,为企业的产品研发和升级换代去做服务。

据了解,全国高校生物医药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未来还将建立“企业张榜、高校揭榜”的校企协同攻关机制。平台还在组建200人左右的技术转移转化队伍,将为入驻高校团队提供全流程技术支持保障。

全国高校生物医药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南京)负责人 吴昊:我们已经建立了新药研发、检测、基因测序等8个子功能平台,瞄准目前科技创新的一些需求,我们会逐渐打造概念验证资金的资助、风险投资,再到后期的产业资金,这样一个全方位的金融支持体系。建立了从原创的科研成果,到小试中试、中试熟化这个流程链条。不需要走出这个园区,就能享受到成果转化的全流程的服务。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