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房的名字叫“半解斋”,有三个层面的意思,1)我自己看书都是一知半解,对专业和自然的研究了解就更是一知半解的n次方根了;2)这些书籍表露出来的作者的对世界的看法也是一知半解、我们接收到的信息又要减低;3)自然界、老天爷或者说佛祖上帝能够让渺小的某个人类个体真正对某个方面有一知半解的理解,就已经是格外垂青了。故称为“半解斋”。
——张辰宇
学者介绍
张辰宇,1966年10月生,于1995年在日本德岛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为南京大学生物化学教授,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主要研究生物医药的基础和应用。方向大致为microRNA,线粒体功能和人体及细胞能量代谢,特别是开创了“细胞外RNA”的研究和应用新领域,形成了生物学南京学派“细胞外RNA是物种间共进化和适应的媒介”。曾获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奖励。
目及之处,尽书也 | 张辰宇
我是爷爷奶奶带大的。作为现在有证可考的耕读世家第五代传人的我,偏巧不巧,出生在1966年十月份,作为第四代传人的父亲,那时很不幸地正在享受蹲地下室并强制劳动批斗的待遇,我只好和第三代传人,我的爷爷奶奶住在过去作为家族厨房改建的屋子里,开始了中式传统启蒙教育。
张辰宇教授及其夫人参加傅聪先生钢琴演奏会
跟傅聪先生合影图
照片摄于1997年
记忆里,除了原厨房巨大的面积、作为满屋可见的挂毛巾,搭窗帘等的架子是我从未谋面的书画的遗骸--卷轴、以及我受到嘲笑的,关于爷爷奶奶他们每天必然捯饬得板板正正,裤子必有裤线才出门的老派知识分子的素养习惯外,能够在无上岗证时证明曾经耕读世家的,是书!满屋子的书!既有已经发黄了,碰上去就像要碎掉的线装书,也有近现代的竖排、横排的印刷书,还有一堆小人书,真可谓:目及之处,尽书也。
张辰宇夫妇和赵元任的长女公子、哈佛大学教授赵如兰、其先生麻省理工教授卞学潢老先生、中国美院院长靳尚谊的夫人,公子等朋友在波士顿一起过元旦
照片摄于1998年
我和小我六岁的弟弟就在这厨房、客厅、卧室、当然还是书房为一体的地方,度过了我快乐的童年。童年的书房帮我养成了不为任何目的读闲书的不良习惯,读书已经成为我如吃饭喝水一样的生理需要。因随时可能都需要,那工作室般的专用书房应该不利于我的放松和休息吧。
1999年中国女足在世界杯半决赛中,以5:0战胜丹麦队
张辰宇教授和波士顿的朋友一起去现场加油
此照片被摄入当日的“波士顿环球报”的报道里
此照片被老板贴到墙上,同时和老板打赌10美元,决赛能打败美国队,很不幸我输了。因为老板是纯粹美国人里少见的足球爱好者。
——张辰宇
快乐的童年结束于10岁时,我到了父母亲工作的雪国冰城,开始了生命的第二个阶段,其后和他们共同生活了五年。在这五年里,虽然住房从一间房子到两间,直至三间,但我家和整个院子99%的新工人阶级一样,房间的功能剔除了厨房,但加上了工作室。我和我的小伙伴们的家里一般都是一书架、一书架父母的专业书!父母们每天下班后总是要用这些书架里的书工作。虽然也是目及之处,尽书也,但这些书对我来说,无甚趣味,并且要求不能看闲书,只能看课本,初中的看完了,看高中的,数理化看完了,练大小楷,平时还总有我们想在背后对着脑袋拍一板砖的别人家的孩子作对照,那才真叫苦啊。
张辰宇教授与其师兄(西班牙人现在剑桥大学做教授)
师弟(德国人,太太日本人,现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
三家一起玩时的留影
拍摄者: 张辰宇教授师弟
张辰宇教授在实验室
也有例外。比如哈工大曾经唯一的极右分子和他孙子家是3宿舍的,第一次到他们家玩,王冰就得意地指着几书架的书,“我爷爷的这些书咱们院谁家都没有的,是‘二十四史’!!知道什么是‘二十四史’吗?”拿出一本爱惜地用袖子擦了一下,“知道中华书局吗?”
“我爷爷有线装的”。空气刹那间凝固了。“不过好像只有十几本。”
甜蜜的友好的充满理解但明显带有惋惜的融化了的空气迎面扑来,“你看我爷爷的虽然快买齐了,但还只差十几本。”
二十多年后的一天,那时,我们的爷爷奶奶都已经去世了。酒酣耳热之时,王冰忽然严肃并有些庄严地对我和另外几个发小宣告,“前两天,我终于补齐了那一整套‘二十四史’”。
张辰宇教授与其日本老板(博士导师、日本内分泌学会原会长,德岛大学原校长)合影
我和我太太驱车800英里,去看他(正在访问俄亥俄州立大学)。
——张辰宇
再比如当时住在4宿舍的,文革中做放射性性实验,使得一只眼睛总是带着一个黑眼罩,被韦尔乔称为老海盗的秦伯伯和他儿子秦柏家里堆满了专业书,另一半是闲书,还有他们家被下乡时为了种好田,买的很多本诸如如何种稻子、如何养猪、如何防治鸡瘟等等有趣的书籍,以及好几担在乡下便宜收购的文物。在那个堆满了书和乱七八糟的,以后还成为我们家楼下的房间里,或曰书房里,老秦柏成长为一个饱读诗书,多子多福的愤老、儒商,并在跨越了30年各干各的岁月后,我们成为了合作者。
张辰宇教授与其老板合影,照片摄于2011年
至于文学心、医生命,当时住在红眼楼,后来成为我家邻居的医生画家韦尔乔,终生都保持着生活在被书侵占了3/4房间、2/3床的、集工作室和卧室为一体的综合生存室里的良好习惯,无问西东。尔乔虽然享受作为资深崇拜者的我对他文学、英语以及绘画才能的膜拜(最崇拜者是老于,一个高大威猛的博士警察,都是我老娘的学生),但多次愤愤地指出,他跟和他一样不自信的我弟与秦柏在一起更放松,我的“无知者无畏”的超自信情绪会放大他的不自信。我曾正确地评述,他的无数本书,对于他的综合生存室,以及他自己的心理,都是像坦克上的防弹瓦,每增加一片,他自己就安心一分。或许我可以写外一篇“尔乔的书房”,主要叙述他太太和他公子尚未出现在他人生之前的传奇,而他太太和尔乔认识,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是秦柏他妈介绍的吧。下笔至此,突然口中眼中鼻中一起冒出咖喱干豆腐丝的色泽香气,这是三十多年前我吃了无数次的尔乔的拿手菜,拿出手机,1393645xxxx,号码犹在,却已经不打13年了。
韦尔乔赠送的他自己的书
韦尔乔三十年前写给张辰宇教授的信
韦尔乔1964年生于哈尔滨,医生,画家。韦尔乔一生为10余本书配图近5000幅,其作品被用作马原、周国平、韩少功等作家、学者书籍的配图。2007年因患肺癌不幸辞世。
当时我刚出国,尔乔写一手漂亮的王羲之兰亭序体的硬笔书法,他特别遗憾不会写毛笔字,但他父亲,一位化学家,毛笔书法特别棒。
——张辰宇
而我没有考上清华北大,也没有接上父母的理工班,主要责任就在我那文学爱好者的老娘以及那个目及之处尽书也的综合生活书房。老娘是学物理的,不知小时候受到了什么刺激,在我对她的记忆里,有着不同寻常的对各行业的翘楚、对华侨(!?)和医生的敬仰与攀附之情结,以及叶公好龙的文学爱好。比如母亲曾经向一位早稻田大学日本文学专业毕业的老先生强烈要求跟他学日语,但问题是在当时老先生自己恨不得从没有学过日语,其结果就是送了老娘一部有两个砖头厚度的日汉词典,满足了她结交顶尖日语学者的执念。她也曾经买了一套至今没有看过3页的《爱因斯坦文集》,极大地满足了攀附自己专业领域大神的情结。另外,老娘和她们图书管理员关系好,证据就是一摞一摞地把还没有登记的新购各种书籍先拿回家,放几个月后再还回去,由此,我们5宿舍的家就成了临时图书储存室。
张辰宇教授父母及其孙子孙女合照
这是本耕读世家的第四代和第六代传人的合影,右边那位就是影响了没考上清华北大的伪文学爱好者。
——张辰宇
虽然老爹老妈极其严厉,三令五申地不准我看这些闲书,还把这些书藏起来。这些幼稚的做法真是太可笑了。我们东北当时是半天上课,半天在家,而院子里的父母们都在忙于把“四人帮耽误的时间夺回来”,连饭都是我们脖子上挎着家门钥匙去食堂打回来的,这严厉肯定是无效的。另外就那么点大的房间,能藏到哪去。于是,为了在还回去之前看完,我练就了一套发现书、快速不求甚解地看完并准确放回原来位置的超高功夫,甚至以后还发展成在桌子上,只解半道题留着,把闲书放在打开的抽屉里,听到房门开锁声,马上把抽屉一关直接做下半道题,爹妈一进来检查,发现半道题就会走人,不影响我的刻苦学习。不知是否因为我和我弟的生涯发展都没有按照他们设计的规划发展,以至于老娘后来对自己儿子是华侨兼医生完全没有表现出应有的敬仰与攀附之意。
张辰宇教授
很多年过去了,我在国外买了房子,有了一个独立的书房,父母亲几乎在同一时间,搬到了单位分的大宅子里,也有了一个独立的书房。我的书房里,几乎没有专业书,都是我跋山涉水,周转了大半个地球带过去,或在当地中国城买的中文书,而我父母的书房里除了他们的专业书和闲书外,还有一半是我弟弟买的闲书以及我小时买的书。由于我弟弟现在自己还没有书房,可以有理由相信,他将继承老爹老妈的书房了。
书房一角
书房一角
书房一角
购买的图书
又是很多年过去了,我回到南京,又建了一个独立的书房,但是和以前一样,书房只是放书的地方,有电脑在书桌上,工作和阅读习惯都已经改变了,真正看书反而随处和随时,因此,家里各处,客厅、卧室等就又变成了目及之处,尽书也。回国十几年,自觉荷包颇丰,以前借书的习惯,让位于买书,再有了一个著名的“先锋书店”,以及拜常出差所赐,大约买了一两万本吧,看到丛书都是一整套一整套买。即便不读,看着就喜欢。
书房一角
书房一角
张辰宇教授收藏的线装书
再有很多年过去了,为女儿出去读书,房子全卖了,反而在现在租的房子里,有了一个我比较满意的书房,或者叫书房休息室,不设电脑,还是目及之处,尽书也,随时可以倒下看书,不过当拙荆用书房休息室来插花练字时,我只好退回大床上看手机了。
书房一角
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不好意思,抄错了,不加注释就是无耻的抄袭了。应该是:多年以后,当张辰宇的浑浊的眼光,透过时间设置的层层迷雾,聚焦于他整个生命轨迹时,他一定会想起目及之处,尽书也,陪伴了他一生的书房休息室。
张辰宇教授推荐书单
1.(英)波普尔《科学发现的逻辑》
查汝强、邱仁宗译,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
2. (美) 贾德森《大背叛-科学中的欺诈》
张铁梅、徐国强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
3. (美)约翰﹒M﹒巴里《大流感--最致命瘟疫的史诗》钟扬等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8
4. (美) R·柯朗 H·罗宾 著/I·斯图尔特 修订《什么是数学》左平、张饴慈译,复旦大学出版社
5. (美) J. D. 沃森《双螺旋-发现DNA结构的故事》,吴家睿点评,科学出版社,2006
6. (美) 詹姆斯·格雷克《信息简史》
高博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7. (美) 卡尼格尔 《师从天才一个科学王朝的崛起》,江载芬等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
8. (美) 爱德华.O. 威尔逊《社会生物学:新的综合》,毛盛贤译,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9. (美) 理查德.道金斯《自私的基因》
卢允中等译,中信出版社,2012
10.刘慈欣《三体》重庆出版社,2010
策 划 | 程章灿
统 筹 | 史梅
执 行 | 翟晓娟
编 辑 | 张宇
校对 徐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