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由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指导,北京市广播电视局牵头策划,联动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等运河沿线7省(市)省委宣传部共同打造的《闪耀吧!大运河》在优酷开播,一场别开生面的运河文化探索之旅扬帆启航。这条流淌着中华文化血脉的大运河,以厚重的历史积淀和崭新的面貌,缓缓讲述延续千年的故事。
星光熠熠“走运团”
多元视角探索大运河千年文明
借岁月一晌,品当年味道。首期节目中,刘擎、马家辉、文少卿、段志强四位来自哲学、文学、科技考古、历史领域的专家学者,搭配备受观众喜爱的相声演员阎鹤祥与喜剧演员刘旸,一行六人在宁波集结成“走运团”。他们兵分多路,水上陆地齐探索浙东运河的代表城市宁波和绍兴,品当地美食、赏古景新意,白天造访名胜古迹、晚上聚首“开运会”,用多元视角探索大运河千年文明,点亮文化之光。
当内陆交通主要依靠运河的时候,过去会和今天“堵车”一样“堵船”吗?“走运团”在宁波、绍兴开启一场熟悉又陌生的大运河探索之旅,观众可以跟着节目了解古籍古迹中蕴含的运河建设、变迁和发展的故事。
一条运河,千种角度,远看是水,近看有人。“走运团”的队伍搭配也是别出心裁,当“行走的百科全书”段志强和“骑摩托环游世界”的阎鹤祥一同坐上货运船,段志强翻出珍藏古籍,从“账单”中窥探古人的“旅游攻略”,阎鹤祥则回忆起自己在巴拿马运河的“一日望船”之旅;当大观学者刘擎与香港作家马家辉一起来到稽中遗址,近距离观看千年前的马匹骸骨,刘擎感受到“遥隔2500年的惺惺相惜”,马家辉则以更风趣幽默的想象“回顾”这匹马的经历与故事,并为这匹马起名叫“家辉”;刘旸在百草园“完成了对十四年前回忆的一次重建”;文少卿在它山堰感受到了“可触摸的历史”……他们作为故事的探索者,为观众拓展每一种想象与可能,去聆听和感受不一样的大运河。
首期节目中,“走运团”途经姚江大闸,坐上乌篷船,走访八字桥、天一阁、它山堰,走进宁波帮博物馆、鲁迅故居……跟随他们的行走步伐,《闪耀吧!大运河》带领观众了解自古以来宁波人民运用大运河与出海口的交错落差建设水利工程“阻咸蓄淡”的智慧,感受绍兴绵延千年的水文化对文豪鲁迅的深刻影响,知晓麻将文化与当地渔民生活的深度联系。在一个个与运河紧密相连的故事里,观众看到的不只是运河两岸的风景,更有群英荟萃的胜景与思想碰撞的火花。
探访苏州、淮安等代表城市,
发现“活”的大运河
“《闪耀吧!大运河》是一场‘线’的旅行,能够感受到‘人’与烟火气。”宁绍之旅后,《闪耀吧!大运河》将步履不停,继续以运河脉络为轴,探访杭州、苏州、扬州、淮安、淮北、洛阳、开封、济宁、沧州、天津和北京这些运河沿线的代表城市,将真实探索体验与历史人文视角紧密结合,通过体验与互动,带领观众重新发现一个“活”的大运河,让观众从一个新的视角重新理解这条“熟悉的陌生河”。讲述历史的同时,节目还将着眼现在、守护未来,与沿线的运河城市进行文旅深度联动,带动运河文化传播、运河文旅传播、运河文旅消费的发展,激发民众在参与中真正走近大运河,在行动中真正认识大运河,塑造可体验、可参与、可共创的“可持续性”文化IP,让运河文化更加闪耀。
自古以来,苏州因运河而兴,因运河而盛,因运河而美。大运河苏州段串联起众多湖泊水系,是3200公里运河线上的一颗明珠。运河滋养着苏州古城,苏州因运河成为闻名遐迩的东方水城和人间天堂。“走运团”深入苏州,逛园林、听昆曲、品苏味,在平江河畔吃糖粥,在寒山寺里喝咖啡……在苏州的运河里,看见锦绣江南,看见醉美人间。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挖下邗沟的第一锹土,隋炀帝杨广在邗沟的基础上,开挖南北大运河,扬州由此成为中国大运河原点城市。大运河畔的扬州,水网密布,桥梁众多,山水城林美如画,无处不透露着水韵古城的魅力。当地打造世界级运河文化遗产旅游廊道,将“运河十二景”串珠成链,展现大运河文化带中最古老、最核心、最精华、最有活力的一段。扬州也在不断推进系统性保护工作,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大运河淮安段,见证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技术的辉煌成就。明朝迁都后,南北大运河成为明朝的生命线,有着“水上长城”美誉的洪泽湖大堤,是世界上最长最宽的人工河堤。黄河倒灌致使淮河运河河道淤塞,漕运不畅。运河、黄河、淮河,同时在淮安交汇,大运河是人类千百年来克服自然不利因素、以人力引导水利为生活服务的典范,在大运河上的伟大工程不胜枚举。如今,大运河仍在不断运行、不断改造提升,亚洲最大的水上立交桥——淮河入海水道大运河水上立交赋予运河生命。
《闪耀吧!大运河》的探寻之旅开启,并会持续记录和传递的共鸣与感动。节目不仅是一次对大运河文化的深度挖掘,更是以“文化遗产”之名,向这条流淌千年的文明之河传达的诚挚敬意。中国“大运河申遗文本”的主撰稿人张谨表示,专业性的知识常常在论文或专著间传播,但如何让知识走进大众的心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大运河?“我们的核心目标始终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去保护大运河,当这种保护形成一种社会力量与习惯,也会触发我们的后代再接续去做这件事。节目呈现出的研学和探索维度,给观众提供了从现实视角去理解历史和当下的机会。”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校对 盛媛媛